現今的臺灣有許多人都無法完全記得真正春節傳統過年習俗有哪一些,春節傳統過年習俗分享給大家 ^^

過年習俗:農歷十二月十六日( 尾牙日)
一般習俗會在農歷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公司行號則借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
過年習俗:農歷十二月二十四( 送神日)
拜拜歡送灶王爺 ( 灶神 ) 、地基主與眾神明回天庭回報述職的日子,送神一般都在早上,有一說是愈早愈 好,讓眾神早一點放假,送神之后,家中神明廳已經沒有神明了,這時可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也 可篩濾整理,舊門神則可隨送神焚燒金紙時化去。
過年習俗:農歷十二月廿五日、廿六日
開始蒸年糕,傳統口味有甜的與咸的,甜的有甜粿與發粿兩種,咸的則為菜頭粿與芋仔粿。
甜粿(甜年糕):是傳統習俗過年必吃的,俗話說吃甜甜,好過年寓意年年高、步步高升的含義。
菜頭粿(蘿卜糕):除了蘿卜為當季盛產蔬菜,營養好吃外,也寓意菜頭粿,好彩頭。
發粿(發糕):其形狀做成像一朵花,發完蒸熟的花 ( 發 ) 糕,俗話說發粿發財有發財的意思。
芋仔粿 ( 芋頭做的糕 ) :是用芋頭加糯米做成的糕點,寓意護(芋)孫的意思。
過年習俗:過年前( 采辦年貨)
送神后,年關漸近,不論有錢沒錢,都要到年貨大街采辦一些過年時吃的東西或過年時要用的物品。一般采辦年貨包括應景的春聯、糖果、干果等以及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品。將家里大清掃一番。

過年習俗:除夕夜( 圍爐團圓)
除夕這一天白天除了祭拜家神祖先外,別忘了拜一下地基主,可以帶來好運與順遂喔。到了晚上,這是傳統家庭一年中的大事,這一天家家戶戶全家團圓,圍著火爐吃年夜飯、發壓歲錢、守歲。傳統習俗大家會圍著火爐過了大年初一才可睡覺,有些人則會趕到各大廟宇,等候廟門打開搶拜第一柱香。
過年習俗:正月初一( 行春)
放鞭炮,驅走年獸,祈求平安如意并增添熱鬧氣氛。一大早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而后出 門給街坊鄰居、親戚、上司、生意伙伴等拜年,俗稱走春。近年來許多著名寺廟會有民眾天未亮就前往準備在廟門一開時搶得拜第一柱香,稱為搶頭香,民眾相信搶 得頭香者,會在今年得到神明特別的眷顧和保佑。傳統習俗出嫁的女兒不適宜在這一天回娘家,會給娘家帶來一整年敗運。
過年習俗:正月初二( 回娘家)
回娘家。嫁出去的女兒帶丈夫、兒女,回娘向父母拜年。 記得回門禮忌單數,宜好是成雙。
過年習俗:正月初三( 小年朝)
俗稱小年朝也叫赤狗日。傳說赤狗是一個熛怒之神,遇到的人會不吉利,,故初三不宜外出拜年, 又有一說,初三是老鼠娶妻日,傳統社會會在墻角老鼠經過處灑一些米糧、糕餅,以跟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并在這一天早早就寢,不要干擾老鼠娶妻。故有初一 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飽,從過年前的準備忙到初二,剛好可以用初三這一天早點休息補充體力。

過年習俗:正月初四( 接神日)
眾神明在去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放假回天庭報到,直到今年的正月初四再返回人間,準備初五開始新年度巡 護人間,保佑人們的工作。因此年初四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準備迎接各路神明返回人間。為了讓眾神可以在天上多待一些時間,迎神通常會晚一點,俗語說送神早, 接神晚,一般迎神時間為下午 1 到 3 點間,在自家的神案或廚房面向爐灶擺供桌拜拜恭迎。另外,該年犯太歲者要一般在這一天安太歲,沒犯太歲者可點光明燈照 亮前途。
家里接神祭品一般建議為:
三牲 ( 全雞、魚、五花豬肉 ) 、四果 ( 四樣水果 ) 、發糕一個、三小盤糖果、三杯茶水。
金紙:太極金 1 份,千足壽金 1 疊 (1 疊是一千張 ) ,福金 3 疊 (6 壸是 1 疊 ) ,四方金 3 疊 (6 捆是 1 疊 ) ,甲馬 1 份,或直接準備 20 個金元寶和甲馬 1 份即可。
拜拜時宜呼請:今天是正月出四,弟子 ( 信女 ) 今天準備簡單牲果,迎接神明到臨,望請神明庇佑全家一年順遂平安。。拜拜完后別忘了開一下瓦斯爐火,代表灶神已歸位續職。
過年習俗:正月初五( 破五日)
俗稱破五日,因為過年期間的諸多禁忌過這一天后可破除而故稱。破五重要的習俗活動就是送 窮了,各地稱謂不一,所謂窮,也就是正月初一以來所積存的垃圾(過年期間的垃圾是不能倒的,由此可以聚財,否則就倒了福氣)。到了初五,這些垃 圾一定要倒出去,將房子清掃一番,否則影響衛生,會變成了窮土。另外,初五是五路財神的生日,有些人相信在初五拜財神可以獲得更多福氣,因此部份的店 家與公司行號會挑在這一天進行開市或開工。
今年臺灣時間100年(2011年)適合開工開市日期與時辰建議:
正月初六:正月初九:
卯時 ( 上午 5:00~ 上午 7:00) 辰時 ( 上午 7:00~ 上午 9:00)
巳時 ( 上午 9:00~ 上午 11:00) 巳時 ( 上午 9:00~ 上午 11:00)
午時 ( 上午 11:00~ 下午 1:00) 午時 ( 上午 11:00~ 下午 1:00)
過年習俗:正月初九( 拜天公)
農歷正月初九,立春的節氣剛過,陽數始于一,而極于九,這天是大自然開始萬象回春的時刻,也是道教信仰中玉皇大帝圣誕,明黃道周的《月令明義》:正月初一日,天神地只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誕。與清黃奭的《月令注解》都有類似記載。因此,這一天最重要的事便是拜天公,慶祝玉皇誕,由于玉皇大帝地位至為尊貴,所以民間習俗在祭拜天公生時,也是非常慎重,一般會在正月初九的子時(凌晨十一點到一點)就開始,一直到翌日清晨七點前,傳統的拜法必須打開家中大門,穿戴整齊,由年長者在前帶領,后面依長幼之序順序上香拜拜。從前社會較為貧苦,這一天也是許多小朋友最高興的時后,因為拜天公一定準備得非常豐盛,拜拜完后可以吃到很多平常不容易吃到的東西。
過年習俗:正月十五( 元宵節)
俗稱小過年,一般認為元宵節開始于漢朝,古代一月又稱元月,而夜間稱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漢文帝將正月十五訂為元宵節后,歷經各朝各代,流行的活動與節目經過不斷演變,最鼎盛時期要屬唐、宋兩朝。在早期臺灣還流行未婚的女性在元宵節夜里到田里偷拔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