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算長的一輩子,每個人的選擇都很不同。有人恪守人生短短幾個秋啊,不醉不罷休,但也有人立志打破窠臼,就是要走出別人眼中的反骨人生。
即便已經在媒體與獸醫界頗有名氣,但進到鮮乳坊位于新北泰山的開放式辦公室里面,所有的同事就像是在家工作一般,而被大家稱為阿嘉的龔建嘉,相較起創辦人的身份,更像是個長不大的學長,穿著室內鞋捧著碗,在公司里邊吃邊聊公事。
對于生活中的大小事,他其實平易近人而沒有距離,但只要談起牛只健康與動物福利,再加上臺灣混亂的乳品標示與刻意被模糊的品項分類,他就會瞬間燃起獸醫魂,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家理解一切的不合理。
小額募資,成立畜牧公司
這就是龔建嘉,2015年,因為受夠了傳統酪農只能受控于大型食品公司的限制,決定以自身專業及小額募資的方式,成功打造鮮乳坊品牌的創辦人之一。說起鮮乳這檔事,其實更應該從他每天的工作談起。
看在算是相當年輕的巡回出診大型動物醫師,獸醫阿嘉坦言自己最受不了的,其實是每天只能重復這種深入淺出的狀態下,而不能從最源頭的狀態開始改善。
所謂的深入,其實就是他每天與牛只的真實互動。阿嘉說:因為我大部分的時間還是會與牛朝夕相處,所以除了看診跟互動時很容易被牛踢之外,還要把手伸進牛的肛門里面觸診、接生、或是開刀,說真的這些事情不是多數人想經歷的事情。但也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阿嘉才更能理解牛奶這門淺出的學問。
擠乳收集及保存這一連串的事情,其實相較起來相對單純,但對一般人而言,大家卻在意這部分更勝過牛只是否健康。因為體認到這樣的事實,所以阿嘉在四年多前以小額募資的方式,成立了鮮乳坊這個品牌,更精準的說法是一個公平健康的鮮乳交易平臺。
拿到錢,阿嘉不成立乳品公司,而是畜牧公司,用全臺最高的收購價與酪農合作,百分百把資源放進牧場與配送端,這就是他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但所謂的公平健康交易平臺,除了需要健全的商業模式之外,最大的重點還是出在酪農本身對于鮮乳的堅持與想法。所以我有幾個最想改變的狀態,但首先就是單一牧場這件事。
堅持單一牧場,注重牛只健康
提到鮮乳,阿嘉坦言這看似簡單的白色液體,卻有著永遠研究不完的學問,但以目前的研究狀態來說,影響鮮乳風味的最重要關鍵就是體細胞數量與乳脂肪,乳脂肪甚至是生乳收購的計價標準。而影響這兩種數值的最大因素,就是牛只的飼養方式及健康程度。單一牧場 ¹之所以成為阿嘉的第一個重點,因為這樣才是確認牛只狀態的最完整狀態,也成為優質鮮乳品質的最大關鍵。
每個人都問我,哪個牌子的牛奶好,我總是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幾乎所有大品牌的鮮乳產品都是全面收集所有農場的生乳之后再去混合跟調整,所以你會喝到好的部分,當然也有沒那么好的部分,最大的問題不是酪農,而是后端的混合跟調整。阿嘉無奈地說。
全臺有超過五百個牧場,而阿嘉坦言自己至少去過三百個以上,剛開始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我本質上是獸醫,所以最了解的還是牛只的健康而非鮮乳的品質與風味。我只是想讓動物健康舒適,沒想到身體好了之后鮮乳的品質也大幅提升。
健康兩個字說來簡單,卻必須從幾個方面來進行,對于目前為止合作的豐樂、嘉明、幸運兒與許慶良四個成功牧場范例來說,阿嘉歸納出幾個重要的因素:除了愿意注意牛只的健康與合理的空間之外,臺灣主要的酪農區,都集中在云林跟彰化,首先光是購地成本而言,即使每一坪成本大約是2000 元,但光是要優化牛只生活空間與健康的軟墊就要3 倍價錢,還需要定期更換,所以成本自然是最重要的考量。
比起市占率,更在乎公平回饋酪農
即使得到最佳的乳源,鮮乳坊的后端還有許許多多的環節,這對阿嘉來說依舊重要,但他唯一不急著改變的,就是規模與市占率。說真的,我反而比較在意每年盈余的一成,都要回給酪農,因為最辛苦的人是他們。而有關市占率跟規模這部分,我知道沒人不在意,但以我們的產量跟價位而言,的確還是只能偏向頂級市場。
雖然以產能與價位而言未必能普及,但阿嘉還是樂意不厭其煩地跟大家介紹與解釋,也開始推出由優質鮮乳制作而成的產品,或是與知名餐飲品牌合作,讓更多人能感受到兼具健康與風味的頂級乳制品。
像現在,我們就推了純鮮乳玻尿酸PLUS優格飲,只有鮮乳跟專利菌種,其他通通沒有添加,依舊是走簡單天然路線。而且此菌種是來自母乳分離,制程中可自然發酵生成玻尿酸,且在模擬胃酸、膽鹽環境中24小時仍可持續生成。另外,鮮乳坊現在也是臺北米其林指南2019首選乳制品伙伴,這對阿嘉而言也是一種最好的鼓勵。
所以無論是鮮乳坊這個品牌與平臺,或是未來還有其他的競爭者加入,阿嘉都是以很正面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變化,但我要強調一件事,鮮乳坊追求的不是在地小農而是好農,大或小不是我選擇的標準。
對于未來,阿嘉還是想要在動物福利與酪農能見度這兩件事上努力,即使從獸醫身份兼任鮮乳坊創辦人,他最在意的事情依舊不是生意本質,而是讓人與動物的關系能更加和諧。
注:
¹大廠因為鮮奶的需求量大,會向數家牧場收購生乳。然而,因為各個牧場的生乳混在一起,其中一家出現問題很難追蹤到底是誰應該負責,又或許必須整車倒掉。單一牧場讓消費者可以追溯源頭,了解自己喝到的鮮奶來自哪個牧場,也是是一種生產履歷的概念。
從不喝鮮奶到共同創辦鮮乳坊:郭哲佑用破壞式創新,打造獨一無二的鮮奶品牌
你喝過鮮乳坊的鮮奶嗎?這個以群眾募資起家的團隊,強調提供成分無調整鮮奶和產地直送,去年在FlyingV集資總額累計超過608 萬元;今年更發起嘉明牧場認養計畫,集資門檻達13萬瓶預購量,并在年底時進駐全臺的全家便利商店開賣。
鮮乳坊的共同創辦人郭哲佑,總是穿著球鞋、T恤活像個大男孩的模樣,令人想不到的是,每次出場總是隨身帶自家鮮奶的他,其實自大學開始便莫名得到乳糖不耐癥,而不太能喝鮮奶。
然而他與團隊憑著對酪農產業的關心,和創業的熱情,讓鮮乳坊在一次群眾募資的計畫中脫穎而出,并成為臺灣首個藉由群眾募資成立的鮮乳品牌。
從一般創業跨到社會企業
雖然今年才26歲,但郭哲佑早在鮮乳坊之前,已有多次的創業經驗,高中時便開始經營網拍,大學時則因玩線上游戲,而開始操作虛擬寶物的買賣,他表示:當時狀況好的時候,月收入最高有十萬元。然而,一次投資失誤,讓他嚴重虧本,也暫緩創業腳步。
當時他正好在學校修一門社會企業的課程,老師帶著那堂課的學生們一起去云南做偏鄉服務,那件事對我來說改變意義非常深,郭哲佑感性地說,去了才發現云南的狀況比臺灣差很多,但是卻有更活躍的公益組織和社會企業。
他形容自己回來后像變了一個人,開始大量修跟社會企業相關的課程,不再只關注如何賺錢,而是希望兼顧做好事。大學畢業后郭哲佑先后參與了兩家社會企業的創辦,一家是17support(社企一起幫) ,另一家則是鮮乳坊。
布局非典型通路鮮乳坊走破壞式創新
談起自己的個性,郭哲佑自認從小就是比較叛逆的學生,總是喜歡挑別人不想做的事情來做,因為他認為這樣才能學到一些別人學不到的東西。這項特質也反映在他與另外兩位伙伴龔建嘉、林曉灣所共同創辦的鮮乳坊上面。
他以破壞式創新來形容鮮乳坊的商業模式,舉例而言,一般的鮮奶品牌用冷藏車運送鮮奶,我們卻是機車加上工研院專利保冷技術;一般的販售方式在實體店面,我們卻是藉由網路。
鮮乳坊目前的商業模式,其實是團隊歷經無數次的碰撞和跌倒才摸索出來的。郭哲佑進一步說明,鮮乳坊的商業模式其實經歷過許多改變:第一階段,以B2C(企業直接與消費者交易)為主,但后來團隊發現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沒有預期的高,再加上運費高昂導致成本提高,因此在第二階段,改以B2B(企業直接與企業交易)為主,團隊選擇與非典型通路合作,例如補習班、藥局、健身房、文具店等,這些原本消費者不會想到可以買到鮮奶的地方。
非典型通路的店家會更愿意幫你跟消費者解釋產品背后的價值,而且在那里是沒有競品的,不會同時3、4家鮮乳一起賣,消費者更能因為品牌理念而長期且穩定的支持他解釋。而今年年底與全家便利超商的合作,則是開始回到B2C的嘗試。
郭哲佑表示,目前鮮乳坊在B2C的營收占總金額的20%,B2B則占80%;而其中非典型占約60%,典型通路則占40%。目前合作的廠商有600間,有高達400間屬于非典型。
運用群眾募資與奶粉一同改變世界
消費有可能改變世界嗎?對于短短2年內,已發起2次群眾募資(以下簡稱群募)的鮮乳坊來說,答案或許是肯定的。藉由2次群募,團隊由原本的成員3人壯大到目前的28人,已經合作過2個優良的小農牧場,培育2名大動物獸醫師,并擁有超過2萬5千名訂戶。
鮮乳坊在臉書上把支持者稱為奶粉,而郭哲佑認為,來自群募的奶粉大多是出于情感認同而支持。因此鮮乳坊團隊也把他們塑造成伙伴的角色,在推出新產品前都會詢問奶粉的意見,也會特別為他們舉辦私密型的活動,讓奶粉能夠一起陪著團隊成長。
當鮮乳遇上臺灣宅配亂象
今年12月底,鮮乳坊開始進入全家開賣小瓶裝鮮奶,讓消費者更容易取得好品質鮮奶。然而看似一帆風順的背后,團隊也經歷過不少挑戰。
郭哲佑坦言,第一個挑戰就是臺灣的物流環境相對不夠完善。他舉例,今年11月由媒體揭發的臺灣宅配亂象,就指出低溫宅配不見得全程低溫這個業界問題。因此當團隊與第三方物流合作時,就會比較擔心溫度控管的品質。目前他們已在臺北、臺南與高雄找到合適的物流單位,也與工研院合作冷藏物流技術,把關物流運送的溫度變化。
即便已經有過許多創業經驗,郭哲佑仍認為自己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因此鮮乳坊今年參與了社企流iLab育成計畫。他認為社企流根據創業家的需求,量身打造個人化的課程,是他覺得收獲最大的地方;同時,在其他創業較前段的團隊中,看到自己剛創業時充滿熱情的樣子,令他回想起創業的初衷。
不只是小農,更是好農
談起鮮乳坊的下一步,郭哲佑滿懷希望地說,近程是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販售,中程則是第三個牧場的擴張與副產品的開發,至于遠程,則是希望帶動酪農產業的前進。投入鮮乳坊的一年半中,他表示很慶幸看到生乳收購價提升,以及更多酪農跳出來自創品牌,以前全聯只有5至6個(鮮奶)品牌,現在有十幾個。
他認為這個現象顯示,臺灣社會對于小農的接受度提高了,但也認為鮮乳坊想推廣的不只是小農,更是好農,例如以乳牛獸醫專業協助酪農把關鮮乳品質,同時培育更多的獸醫師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