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M(國際信任機器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獲得IC設計大廠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資的Pre-A輪融資,同時這也是聯發科首度投資區塊鏈新創,但投資金額方面并沒有對外揭露。
ITM獲得的資金將用于開發新一代單晶片區塊鏈擴容技術,并進行相關技術落地應用及國際布局。有趣的是ITM是2019年高通臺灣創新競賽的亞軍,獲選后卻是由聯發科搶先投資,可以說是同時獲得兩家大廠的青睞。
利用密碼學,ITM解決區塊鏈結合IoT的痛點
成立于2019年的ITM,屢屢獲得創新獎項肯定,除了上述的高通臺灣創新競賽之外,與合作伙伴共同提案入圍了2020年MWC的全球行動獎項(Global Mobile Awards),現階段正與臺灣地區外的大型企業,如微軟、高通、臺灣大哥大等都有專案正在合作當中。
ITM專注于區塊鏈和IoT(物聯網)的整合,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陳洲任表示,硬體本身就是臺灣的強項,透過區塊鏈技術更能達成軟硬整合的目標。
ITM主要的核心技術在于解決區塊鏈于IoT發展的痛點。IoT的概念是萬物聯網,隨之而來的是超巨大的資料量,區塊鏈交易速度難以處理;但ITM能透過密碼學技術,將100萬筆資料濃縮成一小段數字、大小僅有32Bytes的指紋,而不用將原始資料全部上傳,要確認資料是否受到竄改時,只需驗證指紋是否相符即可,運算需求與資料傳輸量都大大減低。
掌握最新5G、AI、FinTech的發展應用,立即加入《數位時代》會員,開啟主題訂閱,收藏第一手趨勢!
另外,ITM也有自己的安全協定,當終端設備上傳資料到云端時,終端設備不會知道云端所接收到的資料是否正確,或者是傳輸中是否遭到有意人士竄改。而透過ITM的安全協定,云端接收到資料時,會回傳前述提及的指紋,讓終端設備能夠驗證,確保雙方資料傳輸的正確性。
也因為ITM專利的SDK(Software Development Kit,軟體開發工具包)大小僅100KB,能夠輕易地放至低階的物聯網晶片,讓IoT與區塊鏈結合的可能性大大躍進。
不過,雖然ITM的技術與晶片息息相關,聯發科并不會加入ITM的技術開發,被投資后ITM仍保持獨立運作。
高通創新大獎亞軍,聯發科也看上
高通首度于2019年在臺灣啟動高通臺灣創新競賽,入圍就有1萬美元的獎金(約合新臺幣30萬元),還提供入圍參賽者育成計畫、技術支援、商業培訓等獎勵,首屆競賽ITM就奪下第二名與10萬美元的獎金。不過,ITM卻被身為高通勁敵的聯發科搶先投資,可見兩者不僅比拼5G角力,也在創新培育上彼此較勁,相當耐人玩味。
高通在物聯網也早有相關布局,于2018年上半年推出了專為物聯網設計的晶片,2018年年底推出新一代的9205 LTE數據機晶片也獲得多家企業的產品設計采用。
創業快問快答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目前最缺乏技術開發人力資源。因為區塊鏈是一個初生的技術,各項發展都還處在非常草創的階段,因此要找到熟悉此技術并且能夠開發應用的人才非常困難。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找對的人做對的事情!
在現代科技業競爭非常激烈,市場變化也相當劇烈,在ITM創業階段核心團隊每個人身上都扛著沉重的壓力,但大家都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發揮長才,讓ITM得以在洪流中站穩腳步,并且持續追求卓越進步,我們相信這正是因為ITM有著良好的分工、合作與溝通,希望未來ITM能繼續讓對的人做對的事情,持續成長茁壯。
公司資訊
公司資訊:國際信任機器股份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Trust Machines Corporation
成立時間:2019/1/24
產品名稱:具備擴容能力的區塊鏈IC方案/Blockchain-enabled ICs for Scaling Solution.
上線時間:2019/7/ 1
公司人數:10人
解決物聯網應用3大瓶頸,ITM國際信任機器開發區塊鏈IC解決方案
近來年來IoT 物聯網設備快速成長,主流市調機構預測物聯網裝置上鏈將成為趨勢,2019 年20% 的物聯網環境都會具備最基本的區塊鏈上鏈功能,2020 年物聯網的市場規模甚至會達到1.7 兆美元。
在萬物聯網時代,連網裝置和資料量呈現幾何式爆炸成長,然而,現存公有區塊鏈在規模擴展上有所限制,無法負荷爆炸的資訊上鏈。看好IoT物聯網設備制造業者和服務平臺對于資料上鏈的龐大需求,ITM國際信任機器 (以下簡稱ITM)團隊運用專利交易定位摩克樹技術及摩克樹帳本快搜技術IC化,打造具備擴容能力的區塊鏈解決方案,解決公有區塊鏈頻寬不足的問題,讓IoT物聯網設備的資料連網即上鏈。
結合臺灣IC產業優勢打造區塊鏈IC解決方案
資料為什么要上鏈?因為上鏈后的資料不可竄改,建立可信且合法正當的資料,將能創造更大的價值,ITM 執行長陳洲任指出,巨量資料的時代,無論在醫療、交通、能源等各個產業,都出現資料造假、駭客攻擊問題,也使得許多人對資料可信度存有疑慮。
陳洲任進一步解釋,目前大多數企業做法,多是建置中心化資料庫,由于資料集中受一位帳房保管,資料多少、是否遭竄改,他人無從查起,而當需要公正第三方介入查證時,又常是買賣雙方開始互相猜忌,導致產生極高的信任成本。
但若是運用區塊鏈技術建置的去中心化資料庫,由于每筆帳都需要所有帳房承認(共識)后才記入,一旦竄改必留痕跡,資料可信度因而提升,且人人都是帳房隨時可以查帳,因此也不需要第三方認證機構或保險機制介入,能大幅降低信任成本。
雖然有許多好處,實際上要應用區塊鏈技術仍有困難。ITM共同創辦人暨臺師大資工系教授黃冠寰點出,現有區塊鏈應用于物聯網仍遇三大瓶頸:
擴容性:目前主流公有鏈全球每秒能紀錄的資料(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不到15筆(Bitcoin=7, Ethereum=15),每筆資料紀錄上鏈前需要鏈上建立共識,交易時間長達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無法處理全球數百億聯聯網裝置每分每秒不停上傳資料。
隱私性:區塊鏈不可竄改性與資料隱私性,在面臨牽涉信任機制,如金融/房地產交易紀錄、醫療紀錄等,如何取舍成為兩難。而近年來最嚴格的個資法GDPR,對資料抹除和遺忘的權力,也和區塊鏈本身不可竄改的特性相互矛盾。
高成本:IoT裝置若是具備上鏈能力,每紀錄一筆資料都要付礦工記帳費。以資料量來計算,所花費將是天文數字。
為了讓區塊鏈及物聯網的整合成為可能,團隊鎖定臺灣硬體IC產業的優勢,在通行的IC中置入基于密碼學的安全演算法— 交易定位摩克樹技術以及摩克樹帳本快搜技術IC化,讓晶片以最精簡的運作模式,將交易及記錄透過SPO(Security Protocol Operator)送到公有區塊鏈并讓晶片進行稽核,藉由嘗試區塊鏈IC,達成大量擴容、高安全、保護隱私、低成本的IoT上鏈需求。
黃冠寰表示,只要IC具有電子簽章、由TP-Merkle proof推出Root hash及區塊鏈節點及SPO的通訊能力,就能安裝ITM的解決方案,而目前的技術能支援公有鏈、聯盟鏈及私有鏈等具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各式主鏈,做到以區塊鏈上一個交易紀錄來清算鏈下一百萬筆資料,大幅改善效率。
ITM主要獲利來自SDK授權、上鏈收費及去中心應用平臺DApps Platform,鎖定的三大應用場景分別為:電池管理系統,建立車用大型電池的健康履歷,建立跨國電池交易市場的公平標準,確保電池二手、三手的交易價格;智慧電表,讓現行的智慧電表資料上鏈,確保用電資料安全且不可篡改及智慧運輸,將行車資料上鏈,作為車隊管理,物流管控,供應鏈金融及監管的依據。
為了加快發展速度,團隊也積極尋求合作伙伴,包括與資策會合作成立區塊鏈IC聯盟、和區塊鏈晶片設計公司翰聯科技締結合作關系及與某智慧型電表?生產廠商合作研發區塊鏈智慧電表。一旦連網即上鏈的目標真的達成,相信Trusted Data as A service(信任機制即服務)的新商業模式會有更多可能,并在未來產生龐大價值!陳洲任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