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2017年人口數達278.7萬臺幣,正是超車高雄、成為臺灣第二大城,不過短短1年時間,差距幅度也再次增加。根據資料顯示,2018年臺中總人口已達到280.3萬人,成長1.6萬人,綜觀近10年來年年皆保持約2萬人上下的新增人口,而高雄最新人口數則是277.3萬人,兩者人口差距也愈來愈遠。

據臺中市資料顯示,過去成長最快的都是首購推案熱區為主,例如北屯區占區域人口總比例10%,去年光是廍子重劃區所在的廍子里,即貢獻2000人新增人口;其次則是太平新光重劃區,以新興里、新高里等計算,成長約1500人,等于說單單這4平方公里的重劃區,貢獻了臺中人口成長的近5分之1,也相當于2017~2018年高雄全區人口成長3400人。
當地業者表示,兩區一向是臺中房價最親民的地區,但近年隨著空地逐一開發,商圈發展,已不再荒涼,外地首購族一看多能接受。房仲謝德賢則分析,目前北屯廍子的房價,新房子每坪都有1字頭,尤其是寶佳機構最親民,推案量也相當驚人,其中太平因人口多、機能佳發展較完整,基期稍高,新房門檻普遍較廍子高,每坪2字頭上下。
除此之外,臺中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比例最快則是南屯單臺幣2新生里,近年進入交屋移入潮,加上基期低,也有著25%成長,而且不只人口竄升速度快,房價漲幅也是少見,當地重劃區首批交屋大樓每坪普遍3字頭上下,別墅則是總價3000~4000萬臺幣以上。

臺中人口超越高雄原來是這個原因
報載,人口大戰,臺中市在托育一條龍加持下,短短五年人口竄增,預計日內即可超過高雄成為臺灣第二大城。
從臺灣時間101年,臺中市人口268萬4893人,每年以4到5%成長,102年就跳過270萬,到106年的6月底,人口為277萬6579人,而高雄市從101年的277萬8659人,與臺中市尚有9萬3766的領先,到106年6月底高雄未增反減為277萬8023人,雙方差距僅有1444人,以臺中市成長的幅度,超過高雄市只是早晚的問題。
媒體指出,臺中市的人口成長與托育一條龍有關,然托育一條龍要整合是需要有成熟的社福條件,臺中市在縣市合并前即有全臺灣最多的托嬰中心及完整的社區保母系統,沒有這些條件,托育一條龍是無法整合的。
不僅托嬰、托兒,臺中市對老人也有較為友善的措施,如臺中市擁有最多的社區關懷據點及托老的場所,這些都讓年輕的上班族愿意在臺中定居養兒育女及奉養長輩的原因,臺中市人口的成長,不是單一政策的結果,而是綜合就業、托兒、托老等因素。
從省轄市的時代,超高趕北幾乎是市長候選人的共同語言,看來人口超高已不再是口號,唯筆者最擔心的是建設要配合人口的成長趕上來,如果趕不上就是災難。
其次,都市不論大小,要有自己的特色,市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要有光榮感和幸福感,否則城市的人口再多,缺乏人文的氣氛,城市是空洞的。
臺中超車高雄,趨勢可以持續嗎?
“內部事務部”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臺中市人口數達277萬8182人,首度超越高雄,正式成為臺灣第2大都市。超越的數字只有區區的309人,其實,隨時可能再被高雄追回。不過,以產業分布與趨勢看,臺中確實有潛力把高雄越拉越遠。
臺中市長林佳龍高興的宣布臺中正式登大人,并歸功于臺中的托育政策。他說說,為提升設籍人口,中市有托育一條龍政策,對生育給予從1-3不等的補助,還提供到宅坐月子服務津貼;托嬰中心、協力保母系統、念幼兒園都有程度不等的補助。
其實,良好的托育政策與各種補助,即使確實對設籍人口的增加有幫助,也相當有限,真正讓臺中超車高雄的關鍵因素,還是要回到產業發展看。
所有區域發展政策,優先強調的其實是引進支柱型產業;產業帶進就業人口,這些人帶來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需求,從而帶動其它消費需求─從餐飲、零售、房地產到休閑的需求全部上來,而因此又會再增加就業者與引進人口,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具體而微的例子是在各大學周遭形成的商圈,就是典型的引進一個產業(教育),帶來有消費能力的工作者(學生的工作是念書),從而帶動一個區域的發展。
另一個典范案例是北部的淡海新市鎮計劃。這個計劃是25年前推出的六年國建中最重要的新市鎮計劃,預計引進30萬人口。但實際上開發進度緩慢、人口增加少,最后逼得終止淡海新市鎮的后續開發計劃。專家就認為這個計劃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任何支柱型產業進駐;結果新市鎮只能扮演其它地區的住宅區,但交通上距離核心區臺北又遠又不夠方便。一直到近來因淡海輕軌接近通車因素,人口增加才較明顯。
因此,產業、經濟發展仍是每個地方發展的核心因素,也是驅策人口流出或流入的關鍵。比較高雄與臺中的產業情況,也許可看出一些答案,找出未來可能的趨勢。
過去半世紀,高雄的發展遠在臺中之前,主要產業有兩大項:一項是高雄是臺化的石化重鎮,這個產業數十年來一直是臺灣最支柱型產業;第二項是高雄港,以及相應而來的加工出口區。過去數十年,高雄港在全球港口的貨柜吞吐量上,一直高居第3名。
而臺中雖然有其傳統的機械及其它在地產業,同時也有臺中港支撐,但臺中港的貨柜量一直難望高雄港之背,其它產業在規模上亦遠遜于石化產業。
不過,近年的產業情況是有變化。高雄的石化產業因環保與污染因素,并不受地方歡迎,產業規模不但難以擴張,反而逐漸萎縮(例如中油五輕就在前年結束)。高雄石化產業停滯難擴張,但卻還看不出潛力夠、規模也夠的替代性產業出現,這可能是高雄未來發展的最大隱憂。
高雄港則是排名逐漸倒退,從2004年的全球第6名到2008年退到12名,現在位居13名,貨柜量基本上是停滯現象,而且還看不到反轉跡象。但臺中則是精密機械產業走紅,臺中港的散裝海運則持續成長,甚至超越傳統上居臺灣第2名的基隆港。
再比較高雄與臺中的科學園區:高雄的南科在1996年動工,20年后成長力道已萎縮;臺中的中科則在2002年才由“行政機構”核定成立,現在仍有不少可用土地,只要真能招到廠商,其成長力道仍不小。
而蔡的產業新政策中,幾個綠營執政的地方都分到項目,例如桃園有亞洲矽谷、臺中有智慧機械與國防的航太部份、臺南是綠能、高雄為國防工業中的潛艦國造。坦白說,如果資源下得夠,最有希望成長的是臺中的部份,因為精密機械與航太原本在中部就有深厚的根基;至于高雄的潛艦國造則被質疑難有成就的聲音最盛,未來要扮演高雄新的支柱產業的可能性不大。
雖然高雄市在前瞻計劃中,分食到最多的預算,但這些預算都是作軌道建設;以預算性質看,軌道建設支出是資本支出;但以產業觀點看,軌道建設算是一種消費支出;縱然讓高雄成為宜居城市,對吸引人口不無幫助,但其效益還是遠不如一個強勢、有規模的產產業帶來的人口效益。
臺中人口暫時超越高雄數百人,高雄要再超車其實不難;但以兩地產業發展趨勢看,其實臺中持續吸引人口流入的能力確實高于高雄。如果高雄待石化停滯萎縮后再無新產業,高雄港亦不可能風華再現,高雄恐難反轉趨勢。長期而言,臺中人口超越高雄只會越來越多。看看臺中超車高雄,地方首長在爭搶前瞻的同時,更當思其中真正的關鍵,想想自己能發展出什么有利基的產業。










